我的脱贫故事民政人与我兄弟俩的故

“潘叔,小潘叔(潘付云)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你先收拾一下他的生活必需品,我一会就和县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过来接你们。”

“那个,小钟,他们真的会照顾好我的弟弟吗?”   “潘叔,您今年已经61岁了,还能背54岁的小潘叔几年?您既然决定把他交给他们,您要相信他们会把他照顾好的。同时也请您放心,我的工作职责便是督促他们落实特困供养照料护理工作,他入住期间的护理情况我会一直跟进的。”   “谢谢,谢谢你们对他的关心,我试着放开他的手让他自己走他要走的路,也试着用我的双手创造属于我的幸福生活。”   我叫潘余林,是龙里县冠山街道凤凰村合安四组村民,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脱贫。今天,我要讲的是“民政人”与我弟弟潘付云的故事。

说起我俩与“民政人”的缘分,要从年4月开始算起,那时的我顶多想到的是享受低保就行,万万没有想到我们两兄弟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这个幸福生活的开启,源自于年的低保年度核查。今年5月,冠山街道抽查农村低保的工作人员与凤凰村驻村干部到我家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一次入户,他们在看到我弟弟潘付云的残疾证之后,便立刻拨通了冠山街道社会事业办负责特困供养工作的钟晓燕的手机号码,没有想到一次简短的通话居然成为开启我弟弟与她的故事的开关。   我至今记得,小钟第一次来我家,我领着她和凤凰村副书记陈大海一起进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弟弟潘付云因小便失禁弄湿的裤子被我随手扔在地上。下意识我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脏衣服藏起来,正当我准备弯腰时,她拦住了我慌乱的手,对我连说了几句没有关系,他们就开始对我弟弟的护理等级进行评定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小钟了解到我已经61岁的时候,她沉默了半天没有说话,她打量了我一眼之后默默的将户口本、身份证、残疾证拍照存档。工作完成后,她告诉我特困供养分为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两种形式,考虑到我弟弟的情况,建议我考虑送弟弟去县养老服务中心。看着她关切的眼神,我知道她希望我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但是我一时间也没有想好。   本以为这次只是短暂的相遇,没有想到这些“民政人”却把我们放在了心上。他们没有因为我的拒绝,放弃为我“减负”的想法,他们一次次登门进行动员,就连我的帮扶责任人谢尔明也被他们发动起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于是,我在他们动员下逐渐打消了顾虑,决定为弟弟办理集中供养。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以为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没有,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当我听说入住县养老服务中心之前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时,我发愁了。要知道我上次带弟弟潘付云办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时候,也是受到了不少像小钟一样的“民政人”的帮助,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和小钟都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们在了解我的困难后,亲自到凤凰村接我们去三合社区街上的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一折通存折,办好之后又送我们回家,到家之后,他们连水都没有喝就一口回街道上班了。   本来,我这次不想给人添麻烦了,认为既然已经答应送弟弟潘付云去养老服务中心了,所以我想联系他们送弟弟去做核酸检测。结果他们说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只能由我个人送弟弟去检查,结果出来他们才能来接。   无奈之下,我打通了小钟的电话请求她的帮助。她找到街道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汇报我们遇到的困难。终于,在他们领导的帮助之下,小钟与她的同事一起到我家来接我们。因为潘付云晕车,她除了准备两个口罩之外,还细心地准备了塑料袋和纸巾。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后,她又陪着我送弟弟去养老服务中心办手续,自此我和弟弟各自开启各自的新生活。   所有的感谢都化作一句话:“谢谢你们,虽然我不知道你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对我来说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民政人’,感谢你们在我们两兄弟脱贫路上给予的帮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整理   编辑刘娟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zx.com/llxzf/161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