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十三五”以来,全省林业系统始终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林业生态建设,一手抓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4个全国第一。
森林覆盖率增长速度全国第一,从年的50%增加到年60%以上,5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万亩,全省森林面积1.58亿亩,森林蓄积量5.97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面积全国第一,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万亩,治理石漠化.5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投融资全国第一,年开始实施以来,88个项目获银行授信,投入到位资金.48亿元;生态护林员规模及带动脱贫人口数全国第一,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8.28万人,直接带动54万贫困人口脱贫。
毕节市织金县,山绿鸟归自然和谐。陈德彬摄
“十三五”以来,我省林业发展实现4个全国第一,青山处处披锦绣——
林业建设让多彩贵州生态更美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阵地,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林业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突出“扩大资源规模、提高资源质量”两条主线,开展“绿色贵州建设、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林业产业发展倍增”三项行动,完成“造林绿化、森林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基本任务,强化林业发展基础和保障体系,加大林业脱贫攻坚力度,构建了功能体系更加完善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继《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之后,陆续出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森林扩面、林分提质、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总目标,构建林业发展新格局和森林管护新机制,实现“一筑牢两优化三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林分林种结构、林业空间布局,提升森林火灾等林业灾害防治水平、林业综合效益、林业助推绿色发展能力)的目标。
各级林业系统狠抓落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认真筹划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万亩、中幼林抚育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7亿立方米,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亿元,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各项指标。
盘州市竹海镇,被誉为公园里的家。洪真碧摄
截至年底,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为.4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1%,湿地保护率达到51.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均达到95%,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除治率达%,全面完成“十三五”森林资源保护各项指标。
此外,我省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9个市(州)林业局全部保留,县级单独设立林业局的占78.5%。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后,率先出台《贵州省国有林场条例》,全省个国有林场改革通过国家验收,评价为优。持续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抵押贷款、森林综合保险、林木收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先后出台《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贵州古茶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提高了依法治林水平。
黔东南州剑河县,山水相依美不胜收。李雁秋摄
大地山川绿起来
年,52%;年,55.3%;年,57%;年,58.5%;年,60%以上……
这,是贵州的森林覆盖率。
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贵州强力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心和成效。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面临全国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生态环境问题,又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较突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特殊问题;既面临加快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镇发展和农业生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的严峻挑战。
因此,造林添绿,不仅是贵州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
坚持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颁布实施《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
破题用地不足。全省划定9条林业生态红线,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关。贵阳市,划定11条林业生态红线,严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关,出台《贵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占一补一”实施方案》,既守住林业生态红线这条底线,又兼顾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破题资金不足。积极探索“先建后补”制度,在保证政策补助资金全部兑现给农户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参与造林绿化并先行垫资,验收合格后,种苗与造林补助资金再兑现给实施主体,确保栽得下、管得好、能成林。
破题人力不足。每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已成为传统,有效带动了全省上下广泛参与。开展“e绿黔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75亿株。威宁自治县探索“造林专业合作社+护林员”模式进行造林管护,建立科学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浮动奖惩机制,全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57个,带动贫困劳动力人加入造林合作社。
破题技术不足。年,印发了《贵州省林业科技“百千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试行)》,先后成立了贵州省林业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湿地保护、森林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古树名木大树、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查、特色林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等专家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开发“贵州省国土绿化挂图作战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可视化调度和一张图管理,确保将工程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铜仁市万山区,组建区级营造林技术专家组,每个造林片区明确两名以上技术员,为造林主体提供“一对一”全程技术指导。建成营造林技术培训基地,对造林主体、农户和生态护林员开展油茶、枣子等栽培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一线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
这些探索和实践,让贵州种下的每一棵树,都扎下了深深的根,让贵州大地山川绿起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里县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潘希来摄
保护体系建起来
毁林容易造林难,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乱砍滥伐、违法占用林地……发生任何一起事故,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生态损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即使恢复,也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加强保护是重点任务,“十三五”以来,贵州着力完善保护体系,不让绿色减少一寸。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重点“守”。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省世界自然遗产地达到4处,居全国前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1处。年我省全面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的编制和上报,对全省自然保护地内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资源进行了科学处置和严格保护,基本把全省保护地空缺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
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划尽划”,覆盖了贵州重要和典型的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全省自然保护地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有力促进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全力“防”。
以大数据为支撑,运用卫星遥感、红外监测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立体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管。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组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森林防火体系。深入开展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和检疫执法,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除治。
“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51个基层林业站、36个木材检查站、39个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建设,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套,实施黎平、草海、梵净山和雷公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了林业基础保障能力和标准化治理水平。
铜仁市梵净山景区山花绽放。乔啟明摄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要突出“治”。
认真贯彻落实“禁野令”,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年全省协调落实资金1.76亿元,全面完成全省家食用野生动物养殖户退出补偿和在养野生动物处置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了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持续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森林督查”“绿剑”“绿盾”等执法专项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乱捕野生动物、乱挖野生植物等损害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体系,全省森林面积稳步提升,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珙桐、银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黑叶猴。刘宽明摄
生态环境美起来
年11月18日,历时1个月的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圆满闭幕。作为我国国土绿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展会,绿博会落户贵州以来,全省各级林业系统在全国绿化委、国家林草局悉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参展单位大力支持下,上下一心,协同奋进,确保了绿博园按期建成、绿博会顺利举办。绿博会期间先后举办大小活动余场次,吸引省内外嘉宾游客52万余人次。
在绿博园的建设过程中,我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不搞高强度开发,不挖山、不填湖,充分尊重、巧妙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原生植被,大面积修复废弃矿山矿坑,打造了一心、两带、两环、五区、四大风貌区和十个主题区,园区内56个室外展园,蓝绿交织、山水交融,形成了一幅“诗意人文、山水园林”的桃源梦境,展示了贵州山水林田湖草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在这片有着优美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多彩民族特色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国家级亮点工程,对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建设成果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也必将为当地宣传自然文化特色、推介生态旅游资源、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成果巩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带动作用。
让生态环境美起来,除了打造“绿博园”这一标杆式项目外,还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着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贵阳市黔灵山公园。杨舰摄
贵阳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为擦亮森林城市名片,“十三五”以来,贵阳市启动了“千园之城”建设,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全市新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个。截至年,贵阳市公园数量累计达到个,极大满足了市民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积极推动“增绿、保绿、护绿”行动,严格推行“村组干部包片、护林员包山头”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增长。全村森林面积达到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6%,被授予“贵州省森林村寨”荣誉称号,从过去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着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四个层次”的创建活动,让更多的森林上山、进城、上路、进村,“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新建省级森林城市41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城乡绿化一体化成效显著。
赤水大同古镇大石盘苗寨。邱小明摄
展望“十四五”——
建立高质量林业发展体系
“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作为贵州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经多次修改完善,目前已基本成型。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林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建立起高质量林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
重点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资源培育。以国家储备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为重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二是资源保护。以林地林木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为重点,完成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提升保护水平;三是资源利用。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强基础,育龙头、补链条、创品牌、扩市场,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治理能力提升。以科技、种苗、信息化、人才、执法能力、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完善林业发展保障支撑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林业现代化治理体系。
退耕还茶后的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产业振兴乡村美。湄潭县委宣传部供图
年,是“十四五”开篇之年。做好林业工作,对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林业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新时期新阶段赋予林业的新使命新任务,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开启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打开新局。出台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采取超常规力度,推动林果、林禽、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推进林下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聚焦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强链补链等重点环节,大力抓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促销招商、创建品牌等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做好土地落实、作业设计编制审批、种苗准备、劳动力组织等前期工作,抓住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万亩退耕还林、22万亩的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全面推行林长制。制定《贵州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和相应配套制度,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力度。常态化推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森林督查”执法专项行动,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审计等涉林问题整改,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推进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及时推进我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正式方案的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制定出台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适时启动全省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总体规划编制等工作。
严防森林草原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完成全省18.28万名生态护林员续聘工作,推进网格化管理。健全各级森林草原防火机构,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和扑火队伍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做好林业有害生物春季普查、预测预报、绿色防控和松材线虫病统防统治等工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
通讯员赵恒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