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四力蹲点报道龙里县洗马镇打响

近日,10多名在外走南闯北的菜商们,纷纷接到了来自家乡龙里县洗马镇的一封邀请函,邀请他们回家乡一起商量把蔬菜产业“弄出点规模”。

金溪村村民采摘金丝皇菊,每天可收入百元左右

“以后我们的蔬菜销路终于不用发愁了。”落双寨村民陈明听说在外面已经闯出名堂的老乡们要帮助解决销路,充满期待地说。

落双寨村的蔬菜基地

以前,许多村寨都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在忙完收割后都进入了农闲“模式”,靠打牌、吹牛聊天打发日子。而现在,虽然进入寒冬时节,但是远远望去,田里长着绿油油的白菜、蒜苗,冬天里田土荒芜的景象彻底远去了,老百姓们的种植热情也提高了。

台上村利用刺梨树下的空地种上了白莱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洗马镇开展产业擂台赛的推进。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龙里县洗马镇共有耕地面积4万余亩,以种有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传统的种植品种和方式,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增收的路子不多。加上这里交通不便,不能像别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多元的种植产业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致富之路。

为了充分发挥好洗马镇的农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洗马镇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村与村之间展开产业擂台赛。

村民正在施肥

根据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链接以及基层党建等产业发展“八要素”,细化了对应的8项指标,敦促各村进一步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出优势品种,同时,对每个村进行打分,分数排名前三的可获得每亩元、元、元的奖励,参与的村寨也可获得每亩元的奖励。

金溪村的菊花产业成了“摇钱树”

有竞争,自然会有动力,每个村都要想打赢这场产业擂台赛,院坝会开了一场又一场,为了选出合适的产业,有些村民争执得脸红,甚至高了嗓门,但到了最后大家的意愿都得到尊重。   院坝会就是民主会,结合村里地形、土壤、种植经验等实际情况,村民们纷纷提出建议,最终由村民自己做主,选出了最适宜本村发展的作物,敲定了产业。   “没想到,一提到发展产业,每个村的村民都非常地踊跃。”洗马镇党委书记蒋光燕说。奖金并不多,大家是想争口气。   “我今天至少能采10筐菊花。”金溪村村民陈凳洋开心地说。   得益于县工信局的帮扶,金溪村选择了种植金丝皇菊为主导产业。今年,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金溪村与康吉药业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为其提供已加工好的金丝皇菊。   目前,金溪村已发展金丝皇菊余亩,每亩产量斤,一个月花期提供了1余个务工机会,每天早上,村民们都会到花地里采摘菊花,年纪大的村民也会到菊花加工厂帮忙,村民们每采一筐菊花,会获得10多元的收入,在加工房每摆放一盘菊花,会获得6元的收入。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足了。曾经,沪昆高铁疾驰飞过,高架桥下的这个村依然贫穷,而现在,菊花地里幸福的笑脸,成为了金溪村村民特有的标记。   “这次的产业擂台赛,我们赢定了!”金溪村村支书陈登伟自信地说。   随着产业擂台赛的打响,让洗马镇台上村的村民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从10年前起,洗马镇台上村家家户户便开始种植刺梨。刺梨成熟收获之后,往往要等到来年,村民们才会又忙起来,这段时间,村民们无事可做呆在家里,也少了走动。   在产业选择的院坝会上,台上村的男女老少一致同意,在这段农闲期,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在树下套种蔬菜,同时,整合村里闲散的土地,有劳动力的家庭自己种,劳动能力欠佳的家庭大家帮忙种,土地不闲了,人也变勤快了,人与人之间更融洽了。   “产业擂台赛不仅是村寨之间在比,我们村各户都在比,谁都不想给村里拖后腿。”台上村村支书袁国义说。   现在,洗马镇全镇已实现刺梨种植6万余亩,累计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养殖生态家畜3.5万头,家禽30万羽,种植菊花亩,金银花亩,每个村至少有一个以上特色或品牌主导增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0元以上。   产业擂台赛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收益,也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在村级志愿者服务队的帮助下,村民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了产业布局、实施和管护之中。镇党委拟在今年年底,举行产业擂台赛的观摩评比表彰会,为争这个荣誉奖状,村民们的干劲十足,势头正旺。   谈到镇里打得火热的产业擂台赛,蒋光燕告诉记者:洗马镇通过开展产业大比武,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政府“要你种”,到“我要种”,变化实在很大。   “等到贵黄公路修通了,我们在外有所成就的菜商们回来了,产业链都打通了,农民的收入肯定大幅提高。”明媚的阳光下,年轻的女书记的脸上写着坚定而有信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靖晓燕申云帆

编辑施昱凌

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zx.com/llxzf/157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