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植入产业发展“基因”
——开年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高山云雾出好茶。立春以来,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在为今年出口茶叶的生产做准备。去年,这家企业的茶叶出口总额达到万美元。
贵州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截至年底,贵州茶园面积达到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45.4万吨、茶叶产值达到.2亿元。
把绿色植入产业发展“基因”。贵州依托良好生态,五年来,绿色经济占比提高6.3个百分点,用“绿色”描绘发展“底色”,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制造业提质增效树立“绿色”标杆
近日,走进位于兴义市义龙新区的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废水回收生产车间内,该公司总工程师梅铭介绍,“锂离子电池生产需要大量自来水,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记者看到回收的工业废水经过滤后,源源不断地汇入巨大的储水罐。
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系深圳振华新材料公司在黔西南州的投资企业,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主流的正极材料供应商和排名前列的动力三元材料生产商。
为加快形成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发展模式,该公司早在年就引进了废水处理系统,通过膜分离技术,将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水处理后实现再利用。“每吨工业废水大约可回收利用公斤,大大节约了生产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梅铭指着快装满的储水罐告诉记者,废水经过处理后,完全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能够实时指导现场作业,实现管理模式扁平化。而多系统集成互通的“智慧物流体系”,将上游供应链、基地仓储系统、下游供应链紧密联系在一起。
持续创新升级,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其澎湃的创新动力,也成为贵州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有力支撑。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省制造业发展逐渐树立起“绿色”标杆,不断释放产能、提质增效,朝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生态旅游业加速发展打造“绿色”引擎
良好生态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加速器”。2月19日,在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翠谷瀑布景点前,浪花飞溅,宛若仙境。第一次到荔波旅游的福建游客司婉言,被荔波的美景惊艳到了,“水的颜色,简直就像绿宝石一样!”
今年1月,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仪式,对我省13个获省级生态示范创建荣誉地区进行正式命名授牌。
其中,荔波县被正式授予“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今年以来,荔波樟江风景区接待游客40.1万人,增长迅猛。
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旅游井喷之势,充分说明了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成为推进旅游业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旅游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能让本地群众享有生态福祉,而且会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资者,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贵州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眼前实实在在的风景。
据统计,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省60家重点监测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5.4%。
如今,贵州切实谋划实施一批旅游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加快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让境内外游客走进贵州尽享养眼、养肺、养胃、养身、养心“五养之福”,尽得“五福临门”。
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开启“绿色”格局
当前,贵州正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在威宁、关岭、紫云、贞丰、松桃、织金等地,一座座光伏电站拔地而起,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据统计,年,贵州新增新能源装机万千瓦,同比增长17%,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万千瓦;统调新能源电量超过.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7%。累计减少.91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59.23万吨。
2月14日,位于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忙着进行产线优化、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为月底的正式投产做准备。
“该项目年产能为18亿瓦,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是省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光伏组件生产项目,1月中旬已试产成功。”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云舒告诉记者。
“威宁在开发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引进新能源中上游产业链企业,实现新能源设备‘本地制造’,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威宁自治县副县长申嵩介绍,依托丰富的风、光等清洁能源资源,威宁抢抓机遇,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引进了金元、长通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落地,开发光伏、风电及光伏产业配套项目,推动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优良的自然生态与蓬勃的发展动力叠加,成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稳中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春时节,大方县猫场镇的樱桃花盛开似锦、灿烂芳华,吸引游客前来踏青赏花,并在飘飞似雪、落英缤纷的樱桃花林间拍照留念。近年来,猫场镇大力推广樱桃种植,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该镇樱桃种植3万余亩,年产值余万元,带动当地余农户增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涛摄
坚守28载,在雷公山保护区发现72种新记录物种
——雷公山最美守护人
李扬,雷山县人,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扎根基层20多年,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发展呕心沥血,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年被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先进个人”,年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个头小,身体瘦,精神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这是李扬给人的第一印象。
早春时节,雷公山草木蔓发,生机盎然。肩上挎着照相机,李扬又向雷公山深处进发了,瘦弱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茂密森林里。
51岁的李扬,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出生于雷公山林场职工家庭的她,从小便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她在雷公山工作28年来,一共发现了72种保护区新记录物种,像“火眼金睛”般发现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物种。
年,李扬从黔东南州林校毕业,分配工作时,她有两个选择:雷山县雷公山林场的雷公山工区和“九十九”工区。当时,不少人选择了条件好的雷公山工区,而她却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九十九”工区。
“最艰苦的地方最能锻炼人。”从小志在林场的她,选择了去圆自己最初的梦想。
林场工作繁杂,育苗、管护、造林、森林防火、巡山护林、救助野生动植物……她全部都干过,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了林业能手。
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不忘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文化水平。通过努力自学,她拿到了西南林学院林学专业函授本科学历,为后来开展林业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林场统归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扬也顺势成为一名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从此,她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林业科研。
李扬(右一)在雷公山开展科研考察。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自然资源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95万亩,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2.34%,生物种类达种,列入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共有种。
事实上,早在年,李扬就开始与科研“触电”。当年10月,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到雷公山保护区做“雷山髭蟾”项目调查。由于熟悉当地情况,李扬受邀加入项目组。“他们回去后,项目一直由我负责监测,为了完成项目检测记录,我请他们帮忙从云南购买一台数码相机寄给我,从此爱上了生态摄影。”
从此,李扬每次上山巡护都带上相机,遇到珍稀的动植物,就会拿相机记录下来,并请相关专家帮忙鉴定,“同时,我还及时查阅雷公山保护区工具书或文献是否有记录,如果没有的就视为保护区新记录。”
年,李扬在巡护时拍摄到一种褐色底白条斑纹的蝴蝶。因为跟平时看到的蝴蝶不一样,她兴奋不已,回到办公室赶紧把照片发给了省城的生物专家进行鉴定,才发现是孤斑带蛱蝶。
“作为贵州省新纪录,孤斑带蛱蝶是首次在贵州被发现。”李扬激动地说,至此,雷公山保护区蝶类纪录从年《雷公山景观昆虫》一书鉴定的种增加到种。
“个子瘦小”的李扬,能量却很大。她不知疲倦地巡山,又特别善于观察和发现。这些年,她发现保护区新记录物种72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仙八色鸫”、“小鸦鹃”、“勺鸡”、“棕噪鹛”等,国家二级保护昆虫“阳彩臂金龟”、“喙凤蝶”等。
“发现新物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李扬说,管理局对所有新物种都采取了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实践出真知。近年来,李扬独立完成和与他人合作撰写《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雷山髭蟾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初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4种新记录种论述》《贵州省9种蝶类新纪录》等论文10余篇,在公开刊物甚至核心期刊上发表。年12月,李扬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第一位女高级工程师。
鉴于她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绩,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年被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先进个人”,年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雷公山新物种的发现者和守护者,李扬常常奔走在大山里,“为了守护这片美丽的森林,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李扬语气坚定地说。
1月贵州空气质量出炉
2月20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根据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通报显示,今年1月,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6.4%;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5.4%。
依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排序,1月,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前三名分别为都匀市、六盘水市、毕节市。
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1位(从第1名到第10名,含并列)为荔波县、三都自治县、威宁自治县、罗甸县、独山县、晴隆县、望谟县、普安县、册亨县、龙里县、安龙县。
遵义
开展巡林护林志愿活动
保护生态环境
2月10日,共青团赤水市委、赤水市青年志愿服务联合会在赤水市天台山镇开展“林长+小林长”“爱护森林之源共建绿色家园”巡林护林志愿服务活动,省级“小林长”和赤水市青年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共30人参加,以实际行动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
年9月,遵义市探索建立“四级林长+小林长”机制,成立由团委工作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和护林员组成的“小林长”志愿服务队伍,共计名成员。
“林长+小林长”机制建立以来,遵义市以“爱护森林之源共建绿色家园”“守护绿色资源共建美丽家园”“保护古树名木共享绿色青山”等活动为主题,围绕森林防火宣传、古树名木保护、不文明行为劝阻等内容,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巡林巡查人次,共发现巡林问题25个;全市以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的方式,对巡林中发现的25个问题做到台账清、问题明、督查结。截至目前,“林长+小林长”巡林发现的25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同时,全市“名林长+名护林员+名小林长”每日实现网格化、信息化巡林护林,凝聚成保护林业资源的强大合力,为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遵义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持续开展“林长+小林长”常态化巡林护林活动和完善志愿服务队工作机制,进一步让“林长+小林长”成为绿水青山理念的引领者、践行者、宣传者,为遵义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安顺
编制河流环境应急响应方案
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记者从安顺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年,该局组织开展了打邦河、格凸河、桂家河、果母当河四条河流的“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将切实提升“十四五”时期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一方面,该局通过实地现场踏勘,根据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水污染事件,认真论证各应急空间的使用方法。共调查到打邦河流域内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个,桂家河流域内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77个,果母当河流域内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51个,格凸河流域内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个。
另一方面,通过详细排查流域内风险源,做好应急预案。针对流域内“一废一品一库”重点风险源、规模养殖场、风险物质运输通道等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形成流域内环境风险源分布图,并模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情形,推演应急空间与设施使用方法,确保各应急空间的有效性。
目前,通过加强环境应急信息共享,所有应急空间与设施信息上传至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管理平台,可实现在线查看、远程指挥等功能,实现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时高效准确决策。
贵州两项创新成果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月11日,由省第一测绘院承担的“测绘困难地区机载毫米波InSAR测绘关键技术及应用”和“基于雷达遥感的贵州省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成果鉴定会在贵阳市召开。经鉴定,两个项目成果具有多项创新点,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测绘困难地区机载毫米波InSAR测绘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复杂地形和多云多雨天气航空遥感测绘的难题,进行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我国复杂地区大中比例尺地形高效测绘,具有多项创新点。
“基于雷达遥感的贵州省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突破了星—机—地协同的地质灾害普查—详查—核查技术瓶颈,构建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应用体系,将提升贵州应对地质灾害方面的监测预警能力。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测绘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两项成果极大强化了测绘困难地区大范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定期、快速、及时获取的能力,也完善了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能力,为我省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一提升”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尚宇杰王远柏王瑶金秋时
编辑王瑶
二审王远柏
三审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