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调研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

新疆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620/4409824.html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规模加快壮大,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环境明显改善。进入新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善城市化战略,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贵州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增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一条“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贵州省当前正处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的重要发展节点,面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道路升级和特色塑造的要求。本课题在总结成效问题和研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贵州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聚焦“一核四新三标杆”重大战略举措和行动部署,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1

“十三五”时期贵州城镇化建设成效

(一)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年城镇化率突破50%,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十三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万人,95%以上是城镇化集中安置,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

(二)山地城镇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年城镇供水能力达到55亿立方米,比年提高11.7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2%、93.3%,分别比年提高4.9和10.5个百分点。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实施“3个1工程”,重点推进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培育和创建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推动全省0多个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四)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产城景文旅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以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促进山地旅游与山地城镇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发展,有效带动三产增加、乡村就业及居民农民增收。(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十三五”以来,全省交通建设迎来大发展,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全省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年实现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年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到了13.85平方米,比年提高4.05平方米,高速铁路开通拓宽对外联系通道,快速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立,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六)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4%左右。(七)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住房、土地、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全省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综合试点特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2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一是人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难以高质量融入城镇,面向外出务工人群、职业技能培训人群、外来旅游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等多元人群需求响应不足。二是产业经济发展动能不强,对城镇化就业支撑和吸纳能力不足,外出务工仍然呈现加剧态势。三是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不完善,综合承载力偏低,面临结构性失调。四是黔中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未能实质性突破,缺乏有效抓手,协同格局和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五是城镇化空间格局仍然呈现散点布局特征,与新交通格局协同性不强,土地资源投放结构性错配低效问题突出。六是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有效打通,特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八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资金三大瓶颈突出,显著制约城镇化发展后劲。3贵州城镇化发展趋势研判与模式转变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将呈现八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升,高位增长趋势将有所放缓。在考虑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的情况下,年全省城镇化率有达到60%的潜力。二是返乡回流人员将逐步增多,人员外流的异地城镇化仍将是重要趋势。三是全省城镇人口向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集聚趋势将持续。四是都市圈作为全省的引擎和中枢作用将更加凸显。五是快速立体化交通网络将重塑城镇化空间格局,引领省域“1—2小时经济圈”和重要走廊发展。六是城乡人口经济等要素双向流动将日益频繁。七是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更加重要。八是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zx.com/llxzx/120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