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舒彩前踏遍黔地寻珍宝

编者按:红色印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在黔贵大地,一处处鲜活的文化遗存把“文化千岛”贵州点缀得更加绚烂,一座座博物馆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贵州人文气质,向人们述说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习俗。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贵阳市城市文化地标,位于市中心的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馆内的《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时间沉淀美——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精品馆》等常设展厅,为参观者打开一扇了解贵州民族文化窗口,也丰富了贵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色彩。苗族同胞帮助征集组搬运木鼓场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藏品主要以中国西南各民族,特别是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18个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实物资料为主,同时致力于搜集反映各民族近现代发展变迁实物以及古籍文献、影(音)像资料等。”说起馆藏珍品,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对那些“宝贝”有着很深的感情,余件(套)藏品,留下了他和同事们踏遍黔地搜寻珍宝的美好回忆。其中的余件套各民族服饰、余件套银饰品、余件面具、余件套刺绣、余件农民画、余件乐器等,背后都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征集组在苗族村寨征集芦笙。作为一个以民族主题为特色的文化空间,新建的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需向社会征集藏品。舒彩前和同事们一道,深入贵州的村村寨寨搜寻“宝贝”,从民族服饰到生产生活用具,从五花八门的傩面具到奇形异状的乐器,凡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物件,都进入“寻宝队”即征集组的视线。10多年间,征集组走遍贵州几乎所有县市,舒彩前至今仍记得许多征集组深入少数民族村寨的感人场景。征集组在拍摄征集到的苗族服饰。“我们馆有一面木鼓,那是丹寨县清江村苗族同胞翻鼓节祭祖用的器具。当时我们按照线索去征集,苗族同胞很舍不得,因为这面鼓是他们祭祖用的。”舒彩前说,但苗族同胞十分支持“寻宝”行动,愿意捐献这面木鼓,捐鼓时还举行了庄严的仪式,给每个“寻宝队”队员戴上象征吉祥的手工织锦彩带。因为交通不便,大家肩挑人抬把鼓身、鼓架、鼓棒、祭师戴的斗笠等一整套物件运到两公里的村外,苗族同胞随着队伍唱着歌谣,将米酒洒在木鼓上。车子开动,苗族同胞依依不舍地一边往车子上挥洒米酒一边吟歌颂唱,场景令人动容。“当时大家深被苗族同胞这种坚定的文化信仰所感染。”舒彩前说。征集组征集到的苗族蜡染。特色鲜明的台江独木龙舟,每年的龙舟赛都是万众景仰的主角,同时也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对象。但独木龙舟的“身体”很长,博物馆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博物馆只好定制龙头,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舒彩前和征集组的同事们去台江取龙头时,苗族同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隆重的仪式感表达对龙的尊崇和敬畏。“从热烈的氛围中,可以看出苗族同胞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龙头包含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征集组征集到的屯堡藤甲。有一年春节的正月初二,舒彩前和征集组的同事们根据线索赶往龙里县草原乡征集苗族服饰。因为是过年,大家都带着礼品上门拜访。“苗族同胞很好客,一定要客人尽兴喝酒,还唱古歌祝福大家,饭后他们主动带我们去另一户人家看传统服饰。”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的舒彩前说,民族感情在他们的“寻宝”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促成了一件件“宝贝”走进博物馆中。舒彩前走村串寨调查、征集民族“宝贝”。9年秋,舒彩前和“寻宝队”的队员们进驻黎平县的一个侗寨,通过一周的社会调查,征集了一整套传统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用具如今展示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里。舒彩前回忆说,当时他们派了一辆大汽车拉这些“宝贝”,因为这些“宝贝”很有代表性,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侗族乃至贵州少数民族的农耕气象。“当时我们还在这个寨子征集了几把侗族乐器——琵琶。这几把琵琶是一个侗戏班的本土演员弹奏的,因为使用多年,对这些琵琶产生深厚的感情。”舒彩前说,因为表演侗戏的机会少了,这把琵琶就闲置起来。听说省民族博物馆要征集这把琵琶,这个侗族老乡想,与其让琵琶放在家里悄无声息,不如让它到更大的舞台发挥作用。“这些乐器跟着他走村串寨很多年,要离开他了,他不禁潸然泪下。”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图/受访者提供编辑/姜雨熙二审/赵相康三审/陈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zx.com/llxxw/178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