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连中外第33辑中墨两种黄金果

金秋十月,又到刺梨丰收的时节。走进位于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的茶香村,绵延十里的刺梨沟一望无垠,半人高的灌木丛中点缀着无数金黄的刺梨果。↑这是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拍摄的刺梨。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头顶烈日,忙着将刺梨采摘装筐;大型卡车在一旁等候,将刺梨鲜果运至临近加工厂。↑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采摘刺梨。↑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采摘刺梨。↑在贵州省龙里县洗马镇台上村,加工企业将收购的刺梨鲜果装车(无人机照片)。龙里县坐落在黔中腹地,位于苗岭山脉中段,因气候温润,日照充沛,十分适宜刺梨生长,素有“中国刺梨之乡”的美誉。↑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采摘刺梨鲜果。小小的刺梨不起眼但却浑身都是宝,食药两用,富含多种营养素,维生素含量极高……↑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在清洗刺梨鲜果,准备制作刺梨果脯。↑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清洗刺梨切片。↑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熬制刺梨果脯。↑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一家刺梨专业合作社晾晒刺梨果脯。当地人燕启富年返乡创业,建起刺梨家庭农场和作坊,探索生产刺梨果脯、刺梨茶、刺梨酒等刺梨副产品。他在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老百姓抱团发展。他的刺梨种植基地目前面积亩,“年产量超过吨,总产值达万元,每年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人数超过人”,燕启富自豪地说。↑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燕启富给刺梨剪枝。↑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燕启富给刺梨切片。↑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一家刺梨专业合作社熬制刺梨果脯。↑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的员工在展示刺梨饮品。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龙里县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刺梨种植面积从年的近亩扩展到如今的10.5万亩,年产刺梨鲜果1.6万吨,综合产值超4亿元,带动0余户农户增收。随着各类刺梨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一些刺梨副产品还走出国门,打入国外市场。↑在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工人在传送带上筛选刺梨鲜果。↑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的员工检查刺梨的浊度和糖度。↑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晾晒刺梨果脯。↑贵州省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刺梨加工企业的工人对刺梨渣进行回收再利用。作为西南山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刺梨不仅酸甜美味,具有很高的经济效应,还兼具生态效应。“山上不长树,石头露出来”,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曾经是困扰贵州的环境保护难题。而刺梨根系发达,耐寒节水,又能涵养水土。↑农民在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采摘刺梨鲜果。↑这是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高堡村,刺梨种植和加工已成该村的支柱产业。从六盘水市、黔南州到安顺市、毕节市,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之下,老百姓在贵州石漠化地区栽植刺梨苗,逐渐提升石漠化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以特色经济作物致富同时,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刺梨为贵州村民们带来收获喜悦之时,远在拉美的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山谷地区,另一种浑身长刺的特色经济作物,也正为身处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当地农民创造着奔赴美好生活的机遇。↑这是在墨西哥墨西哥州特奥蒂瓦坎拍摄的仙人掌果。墨西哥是仙人掌的故乡,有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汁水丰富、酸甜爽口,可作水果食用,在英文里也被称为“刺梨”(PricklyPear)。特奥蒂瓦坎山谷是墨西哥“刺梨”仙人掌果的主要产地,当地6个市县的仙人掌果种植面积约1.7万公顷,为多名农户创造经济收入。↑这是在墨西哥墨西哥州特奥蒂瓦坎拍摄的一处仙人掌果种植园(无人机照片)。↑在墨西哥墨西哥州特奥蒂瓦坎,一名农业专家展示不同颜色的仙人掌果。当地农民阿尔瓦罗·鲁道夫·迪亚斯·安德拉德说:“我的祖父起初种玉米和豆类,后来改种仙人掌。如今,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仙人掌和仙人掌果。如果没有它们,这个地方难以开展农业活动。”当地农业专家菲德尔·梅希亚·拉腊告诉记者,仙人掌果对水需求量很低,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结果,非常适宜在干旱环境中种植。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气候状况不佳,种植玉米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而每公顷仙人掌果利润在2万至3万比索(约合人民币0元至1.2万元)之间。↑这是在墨西哥墨西哥州特奥蒂瓦坎拍摄的仙人掌果。↑这是在墨西哥墨西哥州拍摄的使用仙人掌等为原材料制作的当地特色食品。自古以来,仙人掌便是墨西哥文化的一部分。数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兹特克人用树皮纸将传统仪式中的仙人掌绘制记录下来。当今,墨西哥国旗和国徽等重要国家标识上都能见到仙人掌图案。↑年9月16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的独立日阅兵活动上,海军方阵打出墨西哥国旗图案。刺梨和仙人掌果,一个生长在贵州山村,一个产自墨西哥干旱高原地带,它们都是浑身长刺的水果,同时也是助力当地人治理生态、发展致富的“黄金果”。----------镜头对话----------(编者按)镜头连接时空,影像对话世界。“镜头连中外”以镜头为媒,影像为记,透过摄影记者的视野沟通中国与世界,呈现多彩的文明交流画卷。音频      音频02:45来自新华社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lizx.com/llxxw/170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