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吉,是龙里县政府办派驻到龙里县洗马镇羊昌村驻村干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在扶贫道路上我已经整整走了三年。一路走来,我感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喜怒哀乐,期间我有过困惑、有过苦恼、也有过退缩,但更有成长中的坚定、挫折中的奋进、收获中的喜悦。
初见扶贫,一心向党真情为民 年8月,龙里县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我是县里第一批派出的驻村干部,来到洗马镇长芽村,面对基础设施相对还较薄弱的现状,想要如期地实现脱贫,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为尽快熟悉村情,入村的第二天,我开始挨家挨户地登记建档立卡户的信息。为了解决群众住房保障问题,我们又挨家挨户地开始动员实施危房改造,那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住在这里都几十年了,我没觉得房子有什么问题,等我明年再出去打工挣点钱来,再修吧”。我说“叔啊,现在国家和县里头对危房改造这一块有补助政策,我们要乘着政策这股东风,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这样的动员,我们经常持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有时甚至打着电筒给群众划地基线。 有一名大家称之为“老陈哥”的群众,我至今对他仍记忆犹新,因为从动员到实施,从镇长到挂村领导,从村支书再到乡邻群众,我们前后到他家做了不下30次的思想工作,才做好了他的思想工作。其实我心里明白,大多群众也和他一样,心里是愿意实施的,只是因为建房资金不够,大多群众退缩了。后来,我便将这次工作笑称为“百次工程”。
为了解决群众因缺乏资金无法实施的问题,我主动到建材店去做担保,给他们赊钢筋、水泥等物资,以保证了各户的建房进度。危房改造实施过程中,我们从挖地基、砌砖、打顶、刷腻子粉到群众搬进新家,期间整整忙活了大半年时间。当群众一家家搬进干净亮堂的新房子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梦回三都,携手乡亲共战贫困 年,三都县脱贫攻坚工作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所有跟扶贫有关的一切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想,现在正是家乡需要我的时候,也是我回馈家乡的最好时机,我积极响应组织的召唤,毅然决定同龙里县驻三都县脱贫攻坚工作组一道,开始了新的一年结对帮扶工作。 在这一年里,我们紧紧围绕落实推动龙里帮扶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八项工程”目标任务,紧密团结三都水乡的各位战友,倾情倾力,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以担当使命的精神践行自愿支援三都脱贫攻坚的承诺。
三入农村,扶贫路上初心不改 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严峻,在组织的号召下,刚结束三都县一年的结对帮扶工作的我背着行囊再次踏上驻村的征途,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三次驻村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我走村串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登记外来人员信息,并与党员干部及村里青年人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发展,积极同村支两委谋划产业布局,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我们结合坝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入户宣传和召开群众会的方式,引导群众种植品质好、价格高的经济作物,先后发动群众在坝区种植优质红米亩,茭白60亩,辣椒余亩。 一年下来,参与种植高经济作物的群众尝到了增收增值带来的甜头。在推进“村社合一”工作中,我们没有先进的工作经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我经常和村支两委就“如何才能让合作社在运营中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如何才能通过合作社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推进“村社合一”工作中,我们没有先进的工作经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我经常和村支两委就“如何才能让合作社在运营中得到群众的认可”、“如何才能通过合作社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问题进行讨论。 想要让群众认可,就必须得务实,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羊昌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几个月的探索,年3月,与县供销社联建农资超市,帮助群众就近购买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确保农村产业顺利发展。年10月,羊昌村成立了大干田农特产品服务中心,发展有大米、菜油、面条等加工车间,从而有效帮助群众解决了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的问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在扶贫道路上我已经整整走了三年。一路走来,我感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喜怒哀乐,期间我有过困惑、有过苦恼、也有过退缩,但更有成长中的坚定、挫折中的奋进、收获中的喜悦。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高荣华
编辑施昱凌
编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