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元鹏,是龙里县洗马镇金溪村坞坭组的村民。
年,女儿陈艳芳在龙里职校读书,儿子陈鑫在哪嗙社区卫华民中读中学,因母亲罗应兰生病,为了照顾母亲,我和妻子罗成秀在家务农。生活主要靠种地,孩子上学难,母亲看病难,村里了解我家的情况后,将我家评为贫困户。
年,我38岁,38岁被评为贫困户,我心里感觉挺丢脸的。幸运的是,成为贫困户后,孩子上学有了补助,医疗费用也得到更多的报销,肩上的担子都轻了好多。并且我家还多了一位“亲戚”,鼓励我勇敢闯一闯,发展种植业,通过产业致富。
在帮扶人的指导下,我向镇里的养殖大户学习养殖技术,通过镇里的农技专家指导,喂养的猪膘肥体壮,每年给我家增加了近万元的收入。随着母亲身体好转,妻子照顾家里,我也能在外学点其它技术,打零工,每月至少都有元的收入,家里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年我家就摘掉了贫困帽,但我家的“亲戚”帮扶干部,依然经常到我家来了解我家的生活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勉励孩子用功读书,毕业后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年下半年,我成为了驾校的一名教练,靠着带学员成功考证的数量领取绩效工资,因为自己木讷的性格和不善言辞错失了很多机会,再加上近年来驾校的效益不佳,收入逐渐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离开了驾校,重新找了新的工作。我带上妻子来到河南,在河南一家桥梁建筑公司做小工,两个人收入每月能稳定在元左右。因为稳定的务工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我联系了寨上的群众一起过来务工,大家一起赚钱。
年7月,在河南务工的我和妻子听到家乡建设的消息,第一时间就拿出了元为家乡建设集资。
年,因疫情我和妻子闲置在家,村里动员发展庭院经济,我率先报名参加,第二天便立即联系售砖的商户订了砖,拔掉错乱的豆架、铲除院子里丛生的杂草、收割参差不齐的蔬菜,将自己院中杂乱无章的土地收拾干净。
我家祖辈都靠种地为生,家里的土地不能荒废,今年又种植菊花、茶叶、果树由母亲管理,有事做,母亲也很高兴,我和妻子也能安心在外务工。现在女儿在广州读幼师专业,明年毕业,儿子也已经在贵阳上班,我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虽然现在我家已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但我仍然要继续努力。同时,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家的生活红红火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鹏整理
见习编辑段岚茜
编辑骆航念
编审杨仪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