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彭祖喜,今年65岁,是龙里县洗马镇猫寨村长沟组的村民。在我家门楣上,挂着一幅对联,“身残自强真汉子,志坚勤劳追梦人”,横批“自强不息”,对联是别人送的,我很喜欢,已经挂了很多年。
我两岁时因小腿截肢落下残疾,对于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我坚信,勤劳是弥补缺陷的唯一办法,我每天都跟随父母到地里劳作,基本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这为后期走上脱贫路奠定了基础。 由于自己家庭情况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我没上过几天学,生活的艰难使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后来经人介绍娶妻生子,生活很拮据却幸福着。不幸的是,我的妻子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我感觉天都塌了。但我明白我不能倒下,强忍悲痛,将泪水往肚子里咽,开始了既当爹又当妈的日子。
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外出务工,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我每天起早摸黑,不知疲倦地劳作。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我将水稻田改种玉米,20亩地的玉米晾晒干后有一万多斤,用于喂养生猪。我家收入来源是靠种玉米喂猪售卖,仅靠我一人的力量,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 年,我家被评为贫困户,享受了低保政策,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身体残疾是我不能改变的,但过什么日子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我励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好生活。”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我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 政府惠民政策的到来使我转变了思想,我决定种植高产农作物,将7亩多土地由玉米改种为刺梨。刺梨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公斤,每公斤价格可达2.4元,累计有1万余元的收入,我心里乐滋滋的。
尝到甜头的我,继续发展产业,通过先建后补政策种植大蒜4亩、马铃薯3亩,养殖生猪6头;仅斤以上的生猪就有两头,最小都是多斤的,通过售卖,又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让我高兴地不是田土里的庄稼和圈舍里的猪仔,而是我自个的家。即使女儿已外嫁,自己有残疾,我一个人也要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原先政府帮我起了左边两间房子,保障基本生活没问题,但是根本放不下我的农具,现在日子好过了,心想干脆自己再建一间。
说干就干,我拿着自己的积蓄,并在亲友的帮助下,重新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起了小平房,面积虽然不大,但可以放得下我的玉米粉碎机、一块块熏好的腊肉、一袋袋收装好的粮食以及伴随我6年的画眉鸟。地中有粮,家有“大房”,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洗马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环境整治篇)“擂台赛”,寨子上的群众积极响应,大家商量建设一个大坝子。家乡搞建设,我也不能少,由于腿脚不便,大家就让我当水泵管理工。能为寨子出一份力,我感觉到很自豪。
年,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一年,个人年均收入已到2余万元,于是,我主动向猫寨村村委会提出退出贫困户的申请。现在我依然驻着拐杖喂猪、打扫庭院、上山种大蒜、管护刺梨,做我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名自强不息的人,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整理 编辑刘娟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