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古八景
一、冠山仙帐
冠山古名紫虚山,紫虚山虽不高,但山上古树参天,叶茂花香,白鹭群鸟栖息于树上,飞鸣在县城上空,倍添县城生气。古人认为,此山常有“紫气凝祥”“虚灵红霞”(碑记)特别在早晨日出时,霞光照射,更有茂密林木作帷幔,空气倍加清新,因称为“紫虚仙帐”,后也称“冠山仙帐”。
紫虚山在城内,是一个天然公园,是县城居民休闲之地,也是过往群众和商旅的游览胜地。
二、水堤阁影
水堤阁原名璇源阁,后因阁上游有水堤和小桥,人们遂改叫“水堤阁”。水堤阁是县城各条水道的总汇集处(为现在的城关三小旁),自此处起,下游河面较宽,河水较深,溪深而鱼肥,县城居民常到这里垂钓、游泳。
阁楼仿紫虚阁式样重檐三层翘角,檐角飞翘并挂铜铃,风吹铃响,叮当悦耳。阁内红柱花格门窗,木刻花鸟,木梯盘旋而上,阁后有瓦房3间,阁前有几棵大树,河两岸栽植柳树。登上阁楼,无论远眺近看,景色十分迷人,特别是当阁楼、小桥、大树倒映入河中时,微波荡漾,影映晃动,如临仙境。因此游人不断,誉名为“水堤阁影”。
三、东池荷花
在龙架山陡坡脚寨后有一个洞,古名灵泉洞。由于洞底渗漏,水从洞底流到寨脚,与小西堡龙洞水汇合,继续流往县城东门,但水流至城墙东南角一段,水势缓慢,蓄水城池,占地面积约3亩。
人们在池中种植荷花,又沿池之周围栽种桃、李和柳树,每年荷花盛开,桃李争艳时,城内居民常到此休闲赏荷,誉名为“东池荷花”。
四、西池夜月
清代,流音洞泉水流到县城南门外,人们挖一条小沟分水入城,为使城内外用水合理,人们在分水处放置一块大石,长丈余,重数千斤,在大石中间凿一个大缺口控制水量,人称“对丫石”。
人们又从此处沿南门城墙挖一条小沟,经过一块长田,将水引至西门,于万寿宫左侧用石料建一池,呈月牙形,池中放养鱼虾,池周围栽植桑、柳,游人至此,可观鱼跃沉浮,可摘桑葚充饥,特别是在夜间,月映入池,更添景色,故命名“西池夜月”。
五、太平钟鼓
县城西门外约一里有一座大庙叫太平寺,明朝晚年修建,由当地居民张文锦、黄应祥捐地,僧立禅主持修建。
太平寺是县境内的佛教鼻祖,属禅宗派的“临济宗”。分属“黄龙”支派。寺内畅网僧侣十数人,每日诵经念佛,早晨击钟,晚暮击鼓,报示太平,钟鼓之声特别洪亮,全城可闻,如县城发生灾情,则以紧急钟声报警,故名曰“太平钟鼓”。
六、留云飞瀑
龙架山下有两个山洞,一名留云洞,一名流音洞。
留云洞又名雕云洞,当地群众叫干洞,距县城南门外约一里。流音洞位于留云洞左十余丈,一条水道弯弯曲曲进入洞内,水源处是一个宽阔的洞厅,顶棚很高,悬挂着许多钟乳石,厅脚岩石向外伸,形成偏岩,泉水从偏岩下涌出,蓄成一个深滩,泉水从深滩向外流淌,忽急忽缓,水声潺潺,而洞中钟乳滴水,叮叮咚咚,与流水声相互应和,好似弹奏音乐,音韵悦耳,故取名“流音洞”。
平时,泉水流至洞口即扩散成瀑布,远远望去如白练银丝,若挂珠帘,然而,每当洪水季节来临时,洞中水量可从0.02m3/秒上升到1m3/秒以上,从洞中汹涌喷出,瀑布面扩大,从20米高处直泻滩底,洞前水花飞溅,水雾弥漫,景色壮观,人称“飞瀑”。
留云洞和留音洞相距较近,人们将两个景点统称为“留云飞瀑”。
七、莲花洞天
龙里莲花洞,原名“粗糠洞”,位于龙里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莲花山。入洞口在石崖下,高约七米,宽十五米,呈圆形。岩上藤萝盘结,四周林木葱花。洞口有石刻对联:“千年洞府疑无处;万幻莲花别有天”。
洞内岩溶景观可分为六部分,即“迎客厅”、“太和殿”、“观星园”、“回营楼”、“玉龙宫”、“银耳巷”。
八、水桥春涨
水桥在龙里城西约5里,是一座五孔连拱石桥,规模宏伟,造型大方,桥长65米、宽8.7米、高9.8米横跨在打草河上,黔桂、湘黔公路从上通过。
水桥下游怪石嶙峋,滩多水急,水奔浅滩引来鱼跃沉浮,浪击礁石掀起玉液琼花。水桥上游水势平缓,两岸花木扶疏,水中山影摇曳,深滩碧绿,明秀幽静。而当冬去春回时,一夜春雨南山而来,涨起桃花汛,桥在蒙蒙雨丝中,上面点点落红逐流,又是一番景致。此番美景传递人们生产信息——春水发了,该驾牛扶犁、播种耕耘了。可见“水桥春涨”的景名,意境清新,不落俗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