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龙里县数百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下去基层一线参加驻村工作。当时,龙里县教育局干部李成松,因自己没有能去一线,感到很遗憾。
年1月,龙里县委组织部下发通知,组织选派新一期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李成松得到消息,赶紧向单位申请驻村。次月,李成松如愿被选派至龙里县龙山镇水苔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李成松所驻的水苔村,是龙里县37个贫困村之一,自然资源匮乏,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脱贫难度极大。
李成松(右)帮助群众将采摘的海花草装车
来到水苔村,他跟着村干部走村串寨,爬坡下坎,与村民话家常,与镇、村干部探讨驻村经验,很快便进入了工作角色。 “我们村共有14个自然村寨户人,其中,99.5%为苗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党员37人,但大多上了年纪”。驻村不到两个月,李成松介绍起水苔村情况来头头是道,惹得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许刚赞许不已:“李书记人踏实,为了把村里情况摸清楚,来到水苔到现在还没回过家”。
李成松(右)和群众一起采收菊花
村干部的接纳,镇干部的认可,让李成松感觉开展驻村工作似乎也没那么困难,心里也有了些许得意。但现实的打击来得有点猛烈、有点快,同年6月,水苔村党支部因班子不够团结、服务能力弱、培训教育党员力度不够等问题,被列为“后进村党组织”,作为第一书记,他忧心忡忡。 “驻村3个多月,媳妇问我驻村情况,我还给她说只要和村干部、村民关系处好了,驻村也没那么难。现在想想简直成了笑话。”当晚,他彻夜难眠,反复思索要找回“面子”。
李成松(左一)和水苔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合力清除挡道树枝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召集村“两委”班子主动进行自我剖析,互相“揭短亮丑”,查找问题,经他一顿“下猛药”,还真整出来了有力措施,略微思索,便制定了整改工作计划。 年9月,他带着村支“两委”、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党员代表和致富能人前往罗甸学习“麻怀干劲”,并组织聆听了“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宣讲,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提振了村党员精气神。经过半年的努力,水苔村党支部顺利摘掉“后进村级党组织”的帽子。 这次他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还有一块大石头在他心中没有落下,那就是发展。根据掌握的村情、民意,他积极帮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环境卫生!”李成松暗暗下决心。
李成松(右二)向群众讲解政策
水苔村群众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更是缺乏,房前屋后杂物乱堆,大街小巷垃圾满地,因此“博”得了家里不整理、院子不整齐、村寨不整洁“三不整”的“美名”,着实让人头疼。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他积极召集村民组长、党员代表到外村参观学习,回村后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积极谋划,率先在黑泥巴组召开群众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群众作了一番沟通,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同,村民开始自发筹资,投工投劳搞起村庄建设,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经黑泥巴组20户人家累计投入多工天后,寨子面貌焕然一新,一跃成为了龙山镇迎接全县观摩的示范点。 村子美了,接下来就是把经济搞上去。他根据水苔村海拔高、湿地多、气候温润的特点,结合外出考察学习取得的“真经”,发现海花草特别适合在该村生长,联想到海花草有着军用急救包、代脱脂药棉外、运输鲜活水产品、提炼成食品保鲜材料以及作为花卉培植等用途,经济价值极高,且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
李成松在凝冻天气里管护水管
遂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积极入户宣传,动员群众利用自家水田种植海花草。同时,为让群众种得安心、管得省心、收得放心、存得舒心,他主动对接挂帮单位出资15万元购买铁丝、铁杆对海花草种植区域进行圈围,解决牲畜进入田间踩踏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万元项目资金,修建平方米的海花草晾晒场,解决种植户晾晒难问题;争取万元修建15公里机耕道,解决群众运输难问题;争取万元修建0平方米的海花草收购仓储,解决收购储存难问题。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干劲更足了,起初亩的种植地也发展到了如今的万余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余元增加至如今的余元,户人的建档立卡人口也如期实现脱贫。
年11月,因村庄治理好、村子经济发展有门路,水苔村被评为了龙里县“五星级”党支部;年7月,李成松也因驻村工作实绩突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年12月,更是源于龙山镇党委、水苔村群众对他的信任,他决心再次留在水苔,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继续用热忱的心服务水苔,服务当地群众,誓要为该村的乡村振兴再出谋、再划策,倾尽全力帮助村子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荣华
编辑 梁晓琳
编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