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熏腊肉、制作腊肠是民间久远的年俗。腊肉熏好,新年也就近了。
今年73岁的老彭一家搬到安置区里生活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临近过年,他和老伴却没有像以往一样为年货而忙活。
老彭原名彭光华,是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洗马社区易地扶贫安置区群众。年底,他一家8口人从洗马镇龙场村中坝组举家搬迁来到镇上分了两套房,大儿子一家住一套,老两口和患病的小儿子住在一起。
下午五点时分,老彭一边带记者参观自己不大但整洁的两居室,一边讲述起以前在村里的居住条件。
“要过年了,做腊肉了没?”
“今年是搬到这里过的第四个年了,都没有炕过腊肉。”老彭的回答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难道是在移民社区生活困难?
“镇上天天都有卖嘛,吃新鲜的,方便!”看到记者疑惑,老彭爽朗地笑了,他说,制作腊肉费时费力不方便,食用时清洗起来也麻烦,人老了图个方便,想吃什么随时去楼下农贸市场,几分钟就可以买回来。
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受场地条件所限,如今,在移民社区里,像老彭这样不再自己制作腊肉的群众不在少数。
“以前在老家时没办法嘛。买点菜来回一趟要两三个小时,生病买药都不方便。”如今,老彭在社区作楼栋保洁员,每个月有块钱,加上老两口的养老金和儿子低保,一个月有一千来元,基本满足一家三口的生活开支。
年12月,移民社区德居民陆续领到了房屋“不动产权证”,大家悬着的心落下来了。
“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好,做梦都不可能来这里住,死也不回去了。”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年轻时当过生产队干部的老彭还兼任移民社区所居住康民楼楼长,义务负责居民楼的日常管理,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口罩并讲解疫情防控政策。
说话的间隙,老彭的老伴提着柑橘、鲜肉蔬菜等回来了,开始操持一家三口的晚饭……
群众无肉亦清欢
曾几何时,过年制作腊肉香肠是农家人的标配,腊肉熏好年味也就浓了。
腊肉的多少不仅是家境殷实与否的标志,更方便了群众农忙时的餐食,省下赶集买肉买菜的时间进行劳作。
如今,居住在移民社区的群众们告别了以往山高水远的山村,搬到了集镇的新天地。老人就医、子女就学、生产生活都近在咫尺。居住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不变的是,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愈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鹏
编辑胡锐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