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葬是贵州古代使用民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时代延续较长的一种葬俗。这些洞葬多位于山顶、山腰等丛木林立中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岩溶洞穴。历经数百年的积累叠压后,隐秘山林的洞穴中形成了棺木密密麻麻堆在一起的场景,神秘而壮观,不仅毫无阴森之感,反而让人感到庄重和肃穆。
本期将和大家分享贵州地区洞葬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四处洞葬,它们均系苗族先民所遗。(因为时间、疫情等不可抗力本人只到访了贵阳甲定洞葬,仙人桥洞葬和果里岩洞葬,没有到达规模最大的平坝棺材洞,但这处的网上资料相对其他洞葬也较多)
这些洞葬遗址是进行少数民族考古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对了解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生活、交流、融合等问题具有非常珍贵的意义。
仙人桥洞葬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
仙人桥洞葬所处的喀斯特溶洞分为上洞和下洞。上洞为棺材洞,下洞因洞顶山体似天然桥梁,被称为仙人桥。年,仙人桥洞葬被核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处集棺、河、桥、洞于一体的洞葬。既有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天生桥,又可以了解当地传统的丧葬民俗文化。
平坝棺材洞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
平坝棺材洞规模庞大,保留棺木近具,自唐代跨越至今,现存棺木多数源于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年,贵州省文化厅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联合组队对平坝棺材洞进行了清理,在得到村民授权的情况下清理了5具棺木及其随葬品,并为之测绘较详细的线图。年,平坝棺材洞被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年这次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号方棺内有一件极其特别的宋代彩色蜡染裙。现被称为“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随葬品除了衣物外还有一把蜡染刀,专家因此猜测这件蜡染裙就是出自于棺主本人之手。
这次虽然没有实地探访平坝棺材洞,但是在博物馆看到了这件宝贵的北宋蜡染,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果里岩洞葬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
果里岩洞葬位于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西约米一个叫煤洞(地名)的洞穴里。是当地果里、摆琴、新庄、谷梦等村吴姓苗族在明清时期安葬亡者的处所,约有余具棺木,部分保存完好。
果里岩洞葬中的棺木排列最为有序,棺木一律存放在“井”字木架上,头向洞口。
棺木分为平头棺和雄头棺两种。果里岩洞葬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甲定苗族洞葬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这是距今多年历史的贵州甲定苗族洞葬,有上下两个洞口,主洞口向南,洞高20余米,宽10~20米,深35米。洞内存有棺木多具,两端多用井字形木架固定,重叠堆放。形制尺寸不等。早期的多为六块板材镶拼而成的长方体,晚期则做成头大尾小且棺盖呈弧形。棺木大者长2米余,小者仅长1米,后者多属二次葬。随葬物仅见部分陶制器皿。该洞棺木保存较好,仅早期的有部分自然损毁。
沿着岩洞里古代祭祀的通道爬到棺材区附近,漆黑一片的洞穴里,只有洞口处的棺材被外面的光线照亮,明亮的外面世界与黑暗逝者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电影的场景。
甲定洞葬为王姓苗族洞葬。根据当地规定,入洞者必须60岁以上,而且已婚、非凶杀,非传染病和异地死亡的人,或者是有功劳在身、德高望重之人。下葬时,一般抬棺木的都是同族后生小辈,沿途不可以回头,放下之后一齐起身离开。
每年祭祖时,人们会举着活鸡对着远处念念有词,恭敬地对着洞外和棺材拜上一拜,随后举起镰刀把鸡的脖子割断,将热腾腾的鸡血涂抹在棺木上,小辈的则转圈烧上纸钱和香火,当所有祭拜仪式结束后,在洞外燃一串鞭炮作为结束。
由于近年网络讯息的发达,洞葬渐渐从只为学术界所知变成了公众的热点。新闻和自媒体报道众说纷纭,多是用一些猎奇描述以博得点击量和阅读量。实际上这些洞葬可以说是由当地苗族从古至今一直使用、延续的墓葬文化活化石,为我们了解少数民族葬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果有机会到访洞葬,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文明参观。
本文仅作参考,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出行记得了解当地疫情防控政策,以免影响行程。由于疫情影响,我们的游学活动已经全部暂停,待疫情好转后会再度招募,期待与大家重逢~
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