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乱跑,不小心碰翻热水瓶;
把饮水机当玩具,打开了热水阀门;
冷水还没加入,一脚踩进洗澡盆
……
宅家期间,
家长一眼没看到,
孩子就会闯下祸。
“医院看烧烫伤的孩子可不少,
每天都要有2-3例左右。”
医院普外二科烧伤科
主治医师张方提醒说,
防止儿童烫伤,
关键在于家长防护,
万一烫伤,要采取正确的急救处置,
不可随便使用“土方法”。
烫伤后用“土方法”,孩子高热不退
3月2日晚上7点多,一辆急救车紧急驶入医院,来自安徽的男童东东(化名)被母亲抱进了急诊室。“医生,快给孩子看看吧,高烧持续好几天了,还莫名其妙地抽搐!”
在送医家属哽咽的话语中,医生了解到,孩子2岁大,三天前,正准备洗澡时,一脚踏进了热水盆,当时家长还未来及往盆里注入冷水,直接导致孩子右下肢被烫伤。
意外发生后,家人惊慌失措,跑到一家小诊所接受了急救处置——用不知名的草药覆盖在创面上,据说这个“土方法”治疗烫伤很有效。然而之后的几天,孩子一直高烧不断,并且出现了抽搐。家长这才着急忙慌地把孩子送来了医院。
得知孩子有烫伤史,急诊联系普外二科烧伤科专家前来会诊。该科张方医生检查发现,孩子烫伤创面分布于右下肢,肿胀明显,腐皮已破溃、脱落,可见黑色药物覆盖,并有较多的液体渗出,属于深二度至三度的烫伤。
“孩子烫伤后,创面暴露,皮肤的防御机制被打破,本身就容易引发感染,而所谓的‘土方法’既不知道药物的具体成分,也没有经过无菌处理。”张方医生认为,如果东东只是单纯的烫伤,通过非手术治疗的办法,创面也是可以自愈的,但如今由于家人处理不当,导致感染,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据了解,东东在入院一周后体温得到了控制。张方说,接下来要根据创面愈合情况,再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会进行手术治疗。
家长疏于防护是孩子烫伤主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东这样的烫伤儿童并不少见,医院普外二科烧伤科最近接诊的烧烫伤患儿每天都在2-3例左右。
3月6日晚上,泉山区一名3岁男孩因撞倒了热水瓶导致烫伤,沛县的一名2岁大女童因打翻了热水杯造成了烫伤。他们的烫伤部位集中在脸部、颈部、臂部,烫伤程度从浅二度到深二度不等。
张方医生认为,防止儿童烫伤主要靠家长做好预防措施。“1到3岁左右的孩子,身体机能发育有限,往往站立不稳、动手能力也差,但是充满好奇,喜欢乱摸乱动,所以很容易触碰热源被烫伤,而预防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远离温度较高的东西。”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家长要用温度适宜的饭菜喂食孩子,把热粥、热汤、热茶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防止孩子碰翻。热水瓶和一些取暖设备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饮水机电源不用的时候要及时关闭。有的家长喜欢在家中为孩子洗澡,放洗澡水的时候就要先放凉水,后加入热水。
烫伤急救“冲、脱、盖、送”四字诀
孩子发生烫伤后,家长应该怎么办?张方强调:“家长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急救处置办法,千万不可听信偏方,不然会加重伤情,增加孩子痛苦。”
正确的处置可归纳为“冲、脱、盖、送”四字诀,即中小面积烧伤迅速以流动15~20℃的清洁自来水冲洗20~30分钟,防止热力持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脱去或剪开衣物,避免强行撕拉弄破水疱皮;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质衣物覆盖伤口并固定;经简单冲洗和初步医院烧伤专科。
此外,不建议用冰块这些极度冰凉的东西来做伤口降温,很有可能因为过冷后造成血管收缩过猛,然后直接导致血管坏死。张方提醒说,“千万别乱用例如酱油、牙膏、蛋清等这些所谓的‘土方法’来涂抹伤口,这些非但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创面的判断并很有可能还会引发感染,同时增加医生处理创面的难度。”
烧烫伤后须警惕瘢痕产生
虽说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意外伤害,但对儿童来说,这类伤害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儿童烧烫伤后易引起瘢痕挛缩畸形及功能障碍,加上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期,一旦烧烫伤后产生瘢痕,就会很容易导致功能发育受限,并对心理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张方遗憾地表示,临床中很多家长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