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登临揽怀,感慨万千。是的,没错,小编君,这几天去了一个古代遗址现场,就在黔南州龙里县。
从县城出发八里路到麻芝乡,这里清代原本为麻泥哨,是一大军事哨垒。
到了麻芝乡洞门前(一个苗寨)的时候,抬头看山,隐约见到一个大洞,这个洞,就是古代的战场和避难所,今天我们正是为它而来。
这个洞在龙里县志都没有记载,洞里还有一块清代碑刻,也没有记载,这是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是他的第二次深入细查,我的初访。
从当地苗民处访得这个山洞叫亮洞:
这个洞不大,关键是奇:洞里有洞,天堑悬崖。
洞最高处约三十米,左右圆寰也只几十米,从洞里望出来右手边是一条孤道,只容一人通过,中途又故意把小道挖断成一个坑齐腰深,平时坑上搭木板通行,一旦作战就抽走木板阻击作战。上方百米悬崖刀削;洞口下部悬崖峭壁几十米高,一旦失落下去,非死即伤;左边无路悬崖。
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洞窟。关键在于稍微小了些,不能容纳太多人。
外面这个大洞门口还修了石墙工事,门户,残留有许多生活用的瓷器碎片,铁器碎片,还修建了特别的露天厕所和防洪沟,用水将粪便冲下悬崖,保障了生活的卫生。
大洞靠近山体有个小入口,仅两米左右高度,狭窄逼仄躬身而行,进去二十来米豁然开阔,里面洞高三四十米,进深百米左右,里面的洞壁上又有小洞,是为水源。水源口子上的石头都比周围石壁更加光滑,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摩挲所致。
山洞边上存有古碑一通,县志居然没有记载,详细录在这里,等有缘人研究。作为古代遗物,不知道是不是周围小孩放牛到此,拿粉石在碑上刻画了“王xx到此一游”。
《给照碑据》碑
碑文:
《给照碑据》署贵阳府龙里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七次谷。
为准捕1执照事。
同治九年二月初一日。据郑下堡军功刘治平等禀称:军功等先人寄居郑下,系属屯堡。国初,解衙为县,变设立驿号,将堡内改为官庄。每年纳租谷二百六十余石,以为马料。租花系贵州省城市斗上,纳平樑响2,挡3随到随收。书斗不得掯勒。先原给有印照存据结。因同治三年四月丙4。潘逆5盘踞龙城堡,丙6烧燬,概行逩逃,数年田土荒芜。印照失遗于同治七年六月丙。大宪调兵克复,蒙恩将札示四面调回,伤7令耕种。因开辟无资,尚多废弃,为此禀恳发给籽种、执照,续安花户开挖,每年九月照旧赴仓完纳。等情到县据此合行,给照为此。照给郑下堡花户刘治平等,遵照旧章安佃纳租,母8得观望严9,延悮10公田,获咎切□11,凛遵毋违。
须至执照者:右照给郑下堡五品军功团首刘治平,甲长周时贵、邦凰舞、郑时成、陆振兴、冯德发、李士华、冯德元等。准此。
同治九年岁在庚午春三月朔二日。遵县照勒碑存照。
注释:
1.“捕”疑似为“補”之错字,即“补”。全碑文为原先执照丢失,重补执照记录。
2.“樑”同今之“梁”,指木头,从前后文“樑响”一词看,似为“粮饷”之繁体错字。
3.“挡”,碑上原字为左边提手旁右边一个党字,该字今无,读音应为dang,联系前后文,似为“挡”,乃“当”之错字。
4.丙,天干第三位,属火,为火之别称,此处意为火灾。
5.“潘逆”,即贵州咸同起义之农民领袖,原名潘名杰,麻哈州人(今麻江县),领导麻哈州(今麻江县)、独山州(今独山县)、都匀府(今都匀市)、平越府(今福泉市)、新添卫(今贵定县)、龙里卫(今龙里县)等处苗、布依、汉等各民族起义反清。
6.丙,火也,此处为用火,动词。
7.“伤”,似“饬”之错字,同“敕”,意为命令。
8.“母”,从前后文看,似为“毋”之错字。
9.“严”,碑刻繁体似为“焉”之错字。
10.“悮”,“误”之别体字。
11.该字剥落。推测或为“责”字。
这块碑为什么会放在这山上?暂时还不清楚。
我只是想发点图片远看亮洞:
孤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个坑是故意挖的防御工事:
人工修建的工事和生活遗物遗迹:
洞里有洞,里面洞穴的入口很低矮:
洞穴内部空间:
洞穴里有水源,似乎还有动物生存,也有人的痕迹:
走出洞穴,回望外部世界的光源:
走出洞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后背一阵发凉。还好,我们似乎已经走出历史的野蛮和零和博弈。
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子属鼠,老鼠在苗族知识里原来是这么说,涨姿势了
点击阅读|:苗族人的柴刀